CJTER杂志线上专访第二期 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开拓科研工作新局面: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柳大为教授与您分享如何确定研究定位和发展方向

2022-08-18
73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CJTER)杂志创刊于1997年,国家级双核心期刊,出版来自组织工程领域的干细胞研究、生物材料研究、骨科植入物研究、组织构建研究的创新性成果的优秀文章,杂志已走过了24载光阴,一路走来离不开每一位CJTER杂志的专家们大力支持。

近期,我们策划了“CJTER杂志线上专访”系列,我们的初心是想将专家与CJTER杂志的之间的缘分以文字的形式珍藏于此,往日可回首,未来亦可期!

第二期我们将对话《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的审稿专家-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柳大为教授。

柳大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本科及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后留校于北大口腔医院正畸科从事医、教、研工作。2013年~2017年分别赴美国南加州大学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牙医学院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目前担任多种SCI期刊审稿人。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中国牙防基金会项目以及省部级重点项目、院校级科研项目多项。近年来发表SCI论著3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论著10余篇,参编专著4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7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

①间充质干细胞介导骨再生研究;

②牙移动的生物学和生物力学转化研究。

临床专长为:舌侧隐形正畸治疗、早期矫治及关节外科的正畸联合治疗等。

下面是编辑和柳教授的对话。

编辑:您现在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间充质干细胞介导骨再生及牙移动的生物学和生物力学转化,介绍一下您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并简要的介绍这2个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

柳教授:在间充质干细胞介导骨再生的研究方面,我的研究集中在探索细胞外囊泡系统是如何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其成骨功能的。我们主要进行的是细胞外囊泡系统对于干细胞功能的生物学影响的研究。在这个研究当中我们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凋亡以后产生的凋亡小体具有非常明显的生物学作用。机体内每天有大量的细胞凋亡,会产生大量的细胞外囊泡——凋亡小体,但其生理作用研究甚少,特别其对干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未见报道。在研究中我们利用凋亡缺陷小鼠发现,机体凋亡小体的量因细胞凋亡减少而大大降低,并导致体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分化能力明显降低,进而形成骨质疏松。回输凋亡小体可明显恢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受损功能。从机制上讲,受体细胞可再利用凋亡小体中所含细胞成分,而激活受自身的Wnt信号通路,恢复其受损功能。为了证明凋亡小体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功能,我们在卵巢切除小鼠骨质疏松模型上证实,凋亡小体对骨质疏松具有治疗作用。该研究报道了机体通过再利用循环系统中的凋亡小体,来维持间充质干细胞的稳态,并提出凋亡小体可能成为治疗骨质疏松等骨缺陷疾病的一种新手段。

在牙齿移动的生物学和生物力学转化研究方面,我长期关注舌侧矫治的生物力学研究,并将其转化到临床应用。通过三维有限元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并将结果在临床实践中进行验证。通过系列的生物力学研究和临床研究,总结了临床中舌侧矫治高效的治疗方法。牙齿移动生物学方面,关注上颌快速扩弓引发的系列生物学变化,并尝试利用这个机制,引导颌骨的再生。

组织再生一直是热点话题,特别是组织工程的研究。目前我们对材料、细胞、细胞因子等有了大量的研究。而真正实现组织再生,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长远,我所考虑的是我们应该向生长发育的过程学习组织再生。机体缺损后的再生实际上应该是一个可控的再发育过程。这个过程要被机体所识别和认可,并且需要机体的参与才有可能获得最终的成功,这一方面还需要有大量的探索。

编辑:您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牙医学院从事过研究和教学工作,介绍一下您在国外的工作经历对确定您的研究定位和发展方向有哪些影响?

柳教授:我在美国期间主要在实验室做基础研究工作,可以比较专注的思考科学问题,能有非常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中。在此之前一直从事口腔临床工作,硕士和博士阶段都没有基础研究的经历,非常幸运的是出国前在王松灵院士课题组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博士后训练,对我从临床研究转向基础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在美国期间的合作导师是口腔干细胞领域的知名专家施松涛教授,施教授无论在科研训练和我个人的成长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我从临床医师向成熟的科研工作者的转变过程中,让我的思考方式有了转变和提高,这个过程比选择一个好的研究方向更为重要。作为临床医师,面对的是患者,思考习惯上更要求自己考虑周全,能够对临床问题“精准打击”,并且要本着“不伤害”原则,考虑治疗的安全性。而基础研究刚好是另一种情况,因为是探索试验,面对的是细胞和实验动物。这时候更多的着眼点是突破和创新,在提出假说后,要敢于大胆的尝试。我刚转向基础研究时,总是不停的确认条件、反复确认可行性才做下一步实验。后来在学习过程中,才理解基础研究更多的是“跌跌撞撞”的先试起来,路走通了,再回来精细的梳理最优的条件、反复重复确认真实性。有了思想上的转变,后面基础研究就克服了最大的障碍。而且经常反思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异同,对自己两方面的成长都有益处。

编辑:作为多本SCI期刊审稿人,您认为撰写出一篇高质量的研究文章最基本的准备应该有哪些?

柳教授:首先选题非常重要,选题要有创新性,创新性是高质量文章的灵魂。所谓创新,很多时候并不是来自于文献回顾,而是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很多好的idea是来自于临床实践的发散思考或者实际实验中的细心观察。有了创新的idea后,才是文献检索,去评价选题方向的重要性。高质量的文章,更多的时候像精彩的故事,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其次,文章最重要还有逻辑,要让审稿人跟随着写作者思路,逻辑上必须非常严密。

另外在文章的data呈现上,一定要让data“自己说话”——要使数据具备自明性。不要想着审稿人和读者能够特别清楚你的研究,要争取做到结果摆出来后,按照图的序号,看图就像看故事一样。这点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在发表文章之前反复琢磨和修改的地方。

编辑:请您对《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的发展提建议?

柳教授:我觉得作为杂志的审稿人特别的自豪,可以说自己一直关注着《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的发展,也从我们杂志的发展历程中学习到很多。我觉得我们的杂志发展壮大,更像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今后希望可以更好的借助杂志的影响力,全方位打造这一学习交流平台。包括杂志组织的会议、课程等学术活动;对外可以基于我们的刊物,创办英文刊物,把好的科研成果既写在祖国大地上,又让世界知道。也希望更多专业学科的老师能够相聚在杂志,进行学术交流。

互动环节:如果您对本期内容有进一步想要了解的问题或探讨的内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联系我们的编辑。

CJTER杂志编辑部诚邀各位专家和作者把您与CJTER杂志的故事分享给我们,内容不限,形式不限,长短不限。让我们在“CJTER杂志线上专访”云平台,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