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TER杂志线上专访第一期 好奇心是科研创新的最佳动力:李忠海教授与您线上分享临床与转化之路

2022-07-15
11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CJTER)杂志创刊于1997年,国家级双核心期刊,出版来自组织工程领域的干细胞研究、生物材料研究、骨科植入物研究、组织构建研究的创新性成果的优秀文章,杂志已走过了24载光阴,一路走来离不开每一位CJTER杂志的专家们大力支持。近期,我们策划了“CJTER杂志线上专访”系列,我们的初心是想将专家与CJTER杂志的之间的缘分以文字的形式珍藏于此,往日可回首,未来亦可期!

第一期我们将对话《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的优秀审稿专家-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李忠海教授。

李忠海,男,副教授,医学博士,医学博士后,大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大连市青年科 技奖获得者。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本科毕业,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骨科硕博连读,解放军总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博士后,2017 年起就职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1、您目前从事的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⑴脊柱退行性疾病及脊柱脊髓损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生物学治疗及手术治疗; ⑵新型骨再生修复材料的研发及临床转化;⑶骨科数字化技术与人工智能。

2、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医工融合?您怎么看待骨科领域医工融合未来的应用前景?

真正接触医工融合应该是我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从事博士后期间,跟随恩师侯树勋教授一起学习的时候。侯老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医者,同时也是一位治学严谨、不断开拓创新的学者,他自主研发了很多先进的骨科内固定器械和新型骨修复材料,研发过程中需要与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沟通,慢慢的我们就与这些工科专家交成了好朋友,这些经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后续的科研合作。从2020年开始,每年我都会举办一届医工结合的创新转化论坛,就是希望不断创新医工融合发展模式,探讨医工交叉学科创新前沿,大家共同分享各自领域的新进展、新趋势、新经验,努力为促进创新水平的提升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搭建一个实用、高效的学术平台。

随着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和生物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核心技术的应用,以及新医科在医工交叉领域创新发展的不断探索,实现了医疗信息互联共享、临床诊断协同创新,深刻改变了当代医学的诊疗模式、技术,推动了传统医疗向智慧医疗转型,这些无不彰显医学与工程学科相互交叉、融合、渗透的重要性。我本人始终看好骨科领域医工融合的未来发展前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让科技创新在畅通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破解“卡脖子”问题,需要产学研用多方合力。

3、 您认为人体数字孪生构建对临床医学有什么实用意义?

数字孪生是一项融合了三维建模、仿真与优化、物联网与传感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多种新兴技术在内的复合技术,其在智能制造、智能建造、智慧家居、智慧医疗、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场景。为每位患者提供量身定做的诊断及治疗是精准医学的愿景,数字孪生技术的出现使之成为一种可能。数字孪生以数字化的形式在虚拟空间中构建了与物理世界一致的高保真模型,通过与物理世界间不间断的闭环信息交互反馈与数据融合,能够模拟对象在物理世界中的行为,监控物理世界的变化,反映物理世界的运行状况,评估物理世界的状态,诊断发生的问题,预测未来趋势,乃至优化和改变物理世界。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其成为了改变医疗行业现状的有效切入点。尽管医疗领域数字孪生的开发要比工程设备的数字孪生难得多,但它们已经开始在改善人类健康方面得到应用。

我们与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宋学官教授团队共同探索了人体脊柱数字孪生体开发的框架及其关键技术,我们通过数字孪生模型实现实时人体脊柱的高保真动态可视化和健康监测。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北美脊柱外科学会NASS官方杂志《The Spine Journal》、《Digital Twin》。同时,该项技术发明也获得了2021年度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这项研究结果为数字孪生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4、 您多次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从大连赛区到全国赛区,能否分享您在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经验?

经验真谈不上,只是经过初赛、复赛、大连赛区决赛、全国总决赛,这一路走下来,自己接触到了很多新的事物,学习了许多新的知识,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创业者的艰辛与不易。今年10月份,有幸以大连赛区第一名的身份去杭州参加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全国赛,让我近距离接触到了很多国内优秀的生物医药领域企业,很多优秀企业的核心团队都是医工的完美结合,所以产学研用多方合力才能真正设计研发出好的产品,真正有效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都应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但是目前国内医工交叉的产学研转化链尚未形成,科研成果不能很好的对接临床需求。现有的医工交叉合作还仅限于项目的单一合作,取得成果后转化到临床的少之又少,而且医工交叉并未形成高校、科研院所与产业界的成果转化链,未来如何让更多的优秀科研成果“从实验台到病床旁”是亟需考虑的。

还想多说一句,就是不管到了何时我们要一直保持一颗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主要表现在对现实状况的一种不满足和对未知的事物的探索与执着追求,这是我们坚持创新的根本动力,这一点非常重要。例如,很多医生认为我们在临床中完成了脊柱椎间融合手术就足够了,但是如果是一名有好奇心的医生可能会进一步去考虑脊柱融合器械是怎么研发的,有没有办法去对其进行改进,正是这种好奇心激发了创新。








5、 作为一名临床工作者,您认为临床成果如何转化到注册产品?


临床医生在医疗器械研发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需求,进而产生创新Idea,通过对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和工科专家、企业一起协助开展产品研发,最后在通过临床中的实际应用发现产品的不足而后不断进行改进,进而创造出对临床工作有意义的产品。

临床医生是医疗器械产品的原始创新者,但不意味着必须是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制造者”。当然不排除,有些优秀的临床医生也成为了优秀的企业家,但这种现象毕竟还是少数。临床工作者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时间,在医疗器械研发至注册申报过程中的多个阶段参与产品转化研究。比如,可以为企业提供好的Idea,参与产品设计开发输入,研发项目立项评审,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临床意见;也可以主持产品临床试验研究,验证产品的安全有效性。

因此,对于临床工作者而言,还是应量力而行。此外,如果要愿意做产品转化申报,那还要求具备器械上市法规、质量体系等要求,找一个专业的产品转化团队/人员或者CRO(合作研究组织)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6、 请您对《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的发展提建议?

自己非常有幸见证了《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发展壮大的每一段历程。“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的最大特色是专注组织工程领域的新进展,尤其关注来自组织工程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突出医工交叉融合技术支持,让损伤组织修复在新材料、新技术、数字医学、智慧医学的支撑下,使以前认为不可能的一切充满可能!希望未来在杂志上见到更多医工交叉合作优秀文章和优秀成果。

互动环节:如果您对本期内容有进一步想要了解的问题或探讨的内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联系我们的编辑。

CJTER杂志编辑部诚邀各位专家和作者把您与CJTER杂志的故事分享给我们,内容不限,形式不限,长短不限。让我们在“CJTER杂志线上专访”云平台,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我们!!!